最新发布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泰州专场 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泰州样板”
  • 信息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 发布日期:2024-07-30 15:38
  • 浏览次数: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7月29日下午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泰州专场。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闻华围绕“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泰州样板’”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二场,围绕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泰州样板”进行发布。

我们请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闻华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和万市长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泰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沈峻峰,泰州市政府副市长、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港区委书记叶冬华,泰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陶玲,泰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张汉刚,泰兴黄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邵鸣。

下面我们先请万市长介绍情况。

万闻华: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点,很高兴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向大家介绍泰州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这里,我首先代表泰州市委、市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泰州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泰州作为全省最年轻的设区市之一,骨子里流淌着“三个不相信”的城市基因,前行中迸发出“四敢”争先、跨越赶超的志气豪情。近三年平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是长三角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今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7000亿元,力争交出一份四年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的厚重答卷。这份答卷根植于链群发展的产业基础。我们坚持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着眼医药、化工、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大健康产业为主抓手打造“1+4”产业体系,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2个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开票销售均突破8000亿元。这份答卷源自对产创融合的务实探索。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导向,立足产业所长靶向集聚创新资源,与北大、复旦、南医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落户江苏省产研院设区市唯一分院,布局离岸创新中心嫁接域外创新网络,有效克服了科教资源相对不足的短板。这份答卷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7:1,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连续四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回顾建市以来发展历程,泰州始终坚持实业立市、产业兴市。这其中,大健康产业作为泰州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地标性产业,是引领泰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抓手。我们有叠加的政策机遇。起步之初,便肩负着省委、省政府赋予的“设立医药产业园、打造中国医药城”的历史使命,获批建设首家国家医药高新区,拥有部省共建机制天然优势,成为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我们有完备的产业生态。多年以来,围绕“药、医、养、食、游、体”全链条深耕细作,形成“一核、两翼、多支点”产业空间布局,吸引集聚1400多家大健康规上企业,医药制造业门类齐全,传统食品加工以及特医食品、保健食品等新兴领域积厚成势。我们有领跑的竞争优势。牵头建设“泰连锡”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最高,有4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2022年11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泰州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全国重要的医药健康创新策源地、引领全国大健康产业改革发展的先行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样板城市“四个定位”。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创新,加快把定位干成地位,让大家一提到大健康就想到泰州。具体将抓实“四个力”:一是抓实产业竞争力。我们将深入实施大健康全产业链培育工程,以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增量注入为核心抓手,集中做好强链、补链、延链文章。这里面,重点将巩固化学创新药和现代中药“压舱石”地位,促进疫苗和抗体药、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细分领域做强做优,抢占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力争“十四五”末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二是抓实创新策源力。我们将紧扣产创融合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以组建运营泰州实验室为牵引,着力提高北大、复旦、南医大等在泰功能性平台运行质效,围绕大健康产业链完善覆盖关键环节的创新矩阵,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争取更多“国字号”“省字头”平台落户,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健康新技术新产业创新源头。三是抓实改革引领力。我们将聚焦打通束缚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堵点卡点,立足健康制造供给侧和健康服务需求侧两端发力,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在注册申报、审批监管、要素保障等方面率先突破,在健康数据开发、产业跨界融合、集群开放协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泰州经验。四是抓实样板示范力。我们将围绕实现“全民健康”根本目标,以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普及健康生活为重点,探索构建“防、治、康、养”一体化大健康新模式,积极开展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城市创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和全民健身,促进健康与医药、养老、旅游等深度融合,更好满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

总之,我们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作出泰州贡献。

我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万市长。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

刚刚万市长谈到,省委、省政府在2022年专门出台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请问这一意见落实情况如何?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沈峻峰:

谢谢您的提问。

省委、省政府支持意见出台后,我们高规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重点事项、重点载体、重点项目“三张清单”,并将省支持意见逐条分解为68项具体任务,逐项明确目标节点,已有23项任务提前完成。一是落地了一批制度性成果。建成全省首个药监综合体,省审评核查泰州分中心获得全部赋权事项,获批国家药品进口口岸,上线“药检通”一站式平台,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二是落户了一批标志性载体。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用,扬子江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长三角医学先进技术创新中心、讯飞医疗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重大平台纷纷布局,生物安全三级防护实验室、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心成功落地。三是落实了一批政策性资金。抓住用好政策机遇,去年4个大健康产业项目获批专项债4.43亿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全部到位,获批各类科创奖补资金超过4000万元,有力推动了重点载体和项目快上快建。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省支持意见落地见效,聚焦目标节点,狠抓任务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做大做强泰州大健康产业。一是做实项目支撑。实实在在的项目才能支撑顶天立地的产业。我们将坚持产业项目和科创项目“两手抓”,把招商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用好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乡贤招商等手段,确保每年新开工大健康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同时,拓展“离岸研发孵化、泰州产业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深度对接高等院校、大院大所特别是院士资源,吸引更多创新成果、科创项目来泰转化。二是强化政策赋能。一方面围绕加速政策落地,聚焦要素改革、载体建设、成果应用等省支持意见明确的重点事项,继续逐条逐项抓落实抓转化,以点位突破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另一方面着眼塑造整体优势,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核心诉求,系统升级大健康政策体系,积极探索制度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争取更多国家和省试点任务落户。三是擦亮城市名片。泰州大健康产业起步早、基础好,我们有信心也有条件成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最佳目的地之一。我们将坚持外在影响力和内在幸福感两端发力,高水平办好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等行业盛会,积极承办高层次专业论坛、学术研讨、创业大赛等重要活动,持续扩大“健康名城”全球知名度;深化拓展“健康中国”泰州实践,把“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不断提升“幸福泰州”群众感知度。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

泰州医药高新区是全国首个以医药健康产业定位命名的高新区,作为泰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核心阵地,这些年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叶冬华:

谢谢您的提问。

泰州医药高新区成立于2009年5月,是我国第一个医药类国家级高新区,这些年我们从零起步、艰苦创业,经过15年的建设发展,初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渐成规模、发展壮大”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这样讲,我们是在一片田野上崛起了一座“医药名城”。

回顾15年发展历程,我们感到,医药名城,首先是一座科创新城。从建园之初,我们就始终尊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优先建设支撑产业裂变的重大科技平台,走出了一条“创新空间培育孵化、工业标房中试放大、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新路,较好地在园区层面解决了跨越“达尔文死海”的难题。比如,我们成功打造了全国孵化体量最大、服务链条最完善的国家级疫苗工程中心,截至目前,已成功孵化企业5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多家,金迪克、瑞科生物、荃信生物等3家已经先后上市。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国医药城过去15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疫苗工程中心这个科技创新“引擎”。这些年,我们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先后布局了复旦大学健康科学研究院、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药品监督服务综合体等一批平台载体,构建了涵盖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矩阵。

其次,医药名城,还是一座人才新城。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部省共建先行先试优势,努力集聚高端人才、引进高端成果、落户高端企业、发展高端产业,创新实施了国内第一个专门面向生物医药人才政策“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打造了以生物医药“一赛两会”为核心的国际引才品牌。目前,在中国医药城核心区,已集聚各类人才超5万名,从年龄结构看,20岁至40岁的占90%;从知识结构看,本科占比50%,硕士以上占比20%以上,其中,国家级人才120余名,省“双创人才”240余名。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我们新高区人口净流入近8万人。应该说,青年友好型城市正在中国医药城初见规模。

最后,医药名城,更是一座产业新城。“两高”融合之后,我们明确提出新高区的发展定位,就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高地,另一句话是未来泰州拥江发展的新城中心。截至目前,园区已经集聚了1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招引了包括阿斯利康、雀巢、勃林格殷格翰、阿拉宾度在内的14家全球知名跨国药企,初步形成了“4+2”特色产业体系,我们已经在疫苗、特医配方食品等细分领域上形成了比较优势,走在了全国前列。去年,我们也首次进入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十强,取得历史性突破。园区目前已有8家企业先后成功上市,资本市场的中国医药城板块正在形成并不断壮大。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继续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着力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牢固树立产业价值导向、科创引领导向、效益回报导向,推动存量、增量、变量、质量统筹扬弃,以实实在在的高质量项目,不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进而以充分的就业和收入增长,全面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最终用扎扎实实的高质量发展叫响“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药城品牌。几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全力做强产业地标。主动拥抱生物医药第三次产业革命,聚焦“医”和“药”两大主题,精耕细作“4+2”产业体系,抢先布局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精准医疗等优势领域,强化与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间的相互耦合,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预计未来三年,将有40个品种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其中I类新药10个,预计新增产值350亿元。

二是全力擦亮创新底色。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拼到最后还是创新的平台和生态。我们将举全区之力补短板提能级,聚焦“1到10”的产业应用,重点抓好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和药物非临床研究中心(GLP)等高层次平台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身在中国医药城,服务长三角的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创新平台。同时,以“泰州队列”为核心依托,以靶点发现为目标定位,以区内各类平台为关键支撑,全力建设生命科学泰州实验室,打造全链条支撑、全要素保障、全生命周期覆盖的高水平科创高地。

三是全力打造示范样板。在矢志不渝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辩证把握“产与城”“城与人”的关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中国医药城真正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生融合”的幸福场景。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新华社记者: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健康制造是泰州传统优势产业,请问泰州在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是如何进一步塑强健康制造的支撑力的?

万闻华: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正如您所讲,制造业是泰州的立身之本,健康制造尤其是医药制造、食品加工是泰州的优势产业。借此机会,我想用“三个优势”与大家做个分享:一是规模优势。泰州医药制造业规模常年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其中,中成药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最高,化学药、原料药、医疗器械产值均占全省比重1/10以上;食品加工业去年完成产值877亿元、列全省第2位,其中,营养保健品建成国内最大的出口基地,脱水果蔬加工能力全国第一。二是企业优势。泰州医药制造业有规上企业163家、上市企业11家、年销售过10亿元企业10家,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苏中药业、硕世生物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食品加工业有规上企业279家,年销售过百亿元企业2家、占全省1/3,获评国家农业龙头企业8家。三是产品优势。泰州医药制造业方面,超过10个化学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蓝芩、蒲地蓝等年销售过10亿元的中成药享誉全国;食品加工业方面,特医食品注册证占全省比重1/4以上,粮油蛋白、生物发酵酶制剂销量全国领跑,维生素C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施制造强市行动计划,以“三个融合”推进健康制造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链群融合。我们将坚持链式发展和集群发展“两手抓”,一手沿着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持续巩固化学药、中成药、粮油加工等传统优势,不断拓展化学创新药、中药配方颗粒、下一代抗体、mRNA疫苗、特医食品等新兴领域,加快布局合成生物、细胞和基因技术等未来赛道;一手通过跨区域跨领域联动壮大产业规模,牵手连云港、无锡共建世界级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医药、食品与康养、文旅等业态交叉渗透,力争2026年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二是推动产创融合。我们将坚持“围绕产业抓创新”和“围绕创新抓产业”两路并进,一条路侧重于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紧扣医药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扬子江药业等龙头企业提升生态主导力,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方式,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和产品;一条路侧重于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瞄准国内外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加大离岸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力度,吸引更多新技术、新产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是推动数实融合。我们将坚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同行,一方面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以医药、食品行业为重点开展“智改数转网联”,引导企业生产换“线”、工艺换“法”、管理换“式”;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把研发、生产、销售所创造的数据转换为生产要素,形成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带动行业整体提质增效。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我苏网记者:

我们了解到,泰州大健康产业的目标在“十四五”末是力争达到4000亿元规模,请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实现这一目标的推进路径、工作抓手和支撑要素有哪些?

陶玲:

谢谢您的提问。

泰州大健康产业去年规上产值突破3000亿元,对照4000亿元的目标,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根据对产业发展趋势、企业运行态势、项目投入情况的分析,两年内“跳一跳”完全可以够得到,对此我们有信心更有决心。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支撑:

第一,盯住“两个点位”。一个点位是“行业”,围绕“制造”和“服务”两大环节,明确了12个重点培育的细分行业,逐一摸底企业质态、项目储备和增长点位,逐一确定发展目标、支持措施和要素保障,以行业增长带动产业发展。另一个点位是“板块”,立足“三市三区”的自然禀赋和优势条件,推动各板块明确发展方向、制定产业规划,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比如,姜堰区专题制定了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自身旅游、生态、农业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康养旅游、绿色有机食品等产业。

第二,发力“两种增量”。一种增量是“存量的增量”,泰州拥有的大健康企业数量较多,其中销售超百亿的4家、超十亿的23家,这些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多元化和竞争内卷化的态势,在产线升级、产品迭代上敢为人先、大刀阔斧,是未来增长的重要支撑。以阿斯利康为例,近两年增资3.7亿元在泰州建设安达唐、安达释两条新产线,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政企对接沟通,协调做好重磅产品研发申报、产线建设、上市销售,促进产业发展“有水快流”。另一种增量是“增量的增量”,泰州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创新实施“三比一提升”行动,不断积蓄发展新动能,近三年,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大健康项目新开工69个、新竣工54个。以发展合成生物为例,今年7月3日,我们成功召开长三角(泰州)合成生物赋能大健康产业发展大会,现场签约项目8个,总投资超50亿元。

第三,保障“两类要素”。一类要素就是平台、资金、人才等有形要素,我们将构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小试中试+专业孵化+应用场景”多位叠加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量身定制从天使投资到上市融资的“一条龙”投融资服务体系,整体打通涵盖专项政策、引进计划、对接活动、评价认证机制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以融资服务为例,我们已经成立了5家服务大健康产业的特色支行,组建了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和1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目前正申报组建20亿元规模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专项母基金。另一类要素就是政策制度、营商环境等无形要素,我们将持续擦亮“泰好办”营商环境品牌,以药监综合体、药品进口口岸、“医保服务医药企业直通车”机制等改革举措为依托,在项目审批、临床研究、注册申报、销售流通等方面释放更多红利,打造根植力强的大健康产业生态。

谢谢。

现代快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专业化服务是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请问泰州在集聚提供相关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

张汉刚:

谢谢您的提问。

在启动“中国医药城”建设之初,泰州就选择将“专业化服务”作为最核心的竞争品牌。十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平台比政策更重要、环境比区位更重要、服务比设施更重要”的理念,全面塑优创新环境、成本环境和审批环境,深度涵养大健康产业发展生态。下面,我用三个关键词来具体介绍:

第一个关键词是“全链条”。大健康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周期长,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产业化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分为很多阶段,这些特点决定了单个企业对集群创新环境的高度依赖。长期以来,我们聚焦大健康产业创新需求,先后投入了数十亿元资金,相继打造了疫苗工程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等23个“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串起了“药物筛选+临床试验+药物评价+中试放大+委托生产”整条创新链,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比如,企业通过“药检通”平台免费使用高端仪器设备,既可以在全球顶尖的大动物中心完成创新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还可以就近得到北大医学部专家的临床试验指导。

第二个关键词是“低成本”。医药等健康行业的技术门槛高、信息壁垒多、资金投入大,企业发展面临许多隐性成本。鉴于此,我们针对大健康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难题,制定大健康产业科技计划专项,设立产业前瞻“揭榜挂帅”资金池,建立产业通用技术“公共产品库”,去年面向全球发榜7项需求、悬赏6120万元、成功支持3个项目;针对专利标准数量众多、参差不齐等问题,实施质量项目攻关、标准化提升、专利“微”导航等行动,上线大健康产业链标准云享站等平台,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试错成本;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构建“标易贷”“知易贷”“品易贷”等金融产品体系,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第三个关键词是“加速度”。医药、医械等行业关系生命健康,审批监管的要求高、流程长,对创新转化、产品上市影响很大。我们“十年磨一剑”创成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建成全省首家药监综合体,率先设立审评核查泰州分中心,先后获得赋权事项154项,成功打造“你点我办”“让证自己跑”等服务品牌,有效解决药企审评核查两地跑、周期长等难题。比如,我们建成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行医药领域专利快速审查,发明专利授权时间由平均一到两年缩短至3—6个月,最快仅需30个工作日。

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抢占竞争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泰州发展大健康产业在这方面有什么探索实践可以分享?

邵鸣:

谢谢您的提问。

我们古镇黄桥有着悠久的食品工业发展史,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黄桥烧饼”,等等。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泰州市委、市政府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部署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设立运营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产业研究院、长三角国创中心江苏特医食品研究所、江苏省未来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关键平台,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优质项目落户,踏上了全新的发展赛道。

具体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接上行业协会。我们瞄准“中字号”“国字头”主动“攀高枝”,与国家CD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等机构深度合作,连续三届成功举办全国生物制造与未来食品前沿技术高级研修班,组织开展特医食品国际研讨会、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创新发展大会等科技人才活动,在信息获取、项目上争、政策对接等方面架起桥梁。二是接来院士专家。我们持续扩大院士“朋友圈”,“发酵”院士经济,聘请陈坚院士、谢明勇院士、金征宇院士、庞国芳院士等一批专家担任产业发展顾问,并引进一批如新型替代蛋白食品、全营养特医食品、仿生胃肠道生物反应器、智能烹饪机器人等科创项目,有力巩固了头部供给领先优势和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三是接联龙头企业。按图索骥组织专题招商,开展“行业头部企业进黄桥”系列活动,与美赞臣(中国)、光明乳业、娃哈哈等企业达成合作意愿,华熙生物华东未来食品生产基地、华恒生物合成运动修复剂原料生产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以项目“葡萄串”支撑起产业“大愿景”。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长三角最具活力的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产业创新高地为目标,定向聚集创新资源,科学配置产业要素,确保“十四五”末产业规模达百亿。一是建设先行先试示范区。启动建设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创新应用试验区,重点构建“五大平台体系”和“1+N”的创新服务模式,积极上争政策试点支持和审批监管创新。二是申报产业标准制定区。以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整体纳入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产业认证体系为抓手,争取设立行业标准驻泰机构,形成产业标准、知识产权等一体化服务能力,支持企业凝练总结工艺标准、检测标准,并逐步制订上升为行业、国家、国际标准。三是打造行业联盟主导区。联合组建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行业联盟,依托现有科创载体和产业基础打造“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区域品牌,以覆盖长三角区域为目标建设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产业共享工程中心,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高地。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泰州日报记者:

健康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泰州在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围绕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有着哪些思考和打算?

万闻华: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发展大健康产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我们将始终坚持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聚焦健康惠民主题,让泰州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一是推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这方面,我们围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统筹推动综合医院建强、专科医院补缺、基层医院提档,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比如,我们实现了三级综合医院市及市(区)全覆盖,泰州人民医院创成首批省级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比如,我们先后规划建设市精神卫生、妇幼保健、传染病等专科医院,其中精神卫生中心投用一年即创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比如,我们深入推进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获评国家典型案例。下一步,我们将对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卫生健康需求,锚定优质和均衡两个重点,兼顾“塑强服务高峰高原”和“推动资源下移下沉”两个方向,加快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二是推动服务供给优化完善。这方面,我们主要是以高水平医院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提升诊疗和服务能力,特别是2022年4月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泰州与南京医科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泰州市人民医院在2112家三级公立医院“国考”中列第154位、大幅前进32名,泰州在2023年全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跻身第一方阵。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全域探索实施智慧慢病管理体系建设——“星网计划”,打通高水平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堵点,为群众提供“防、筛、管、治、研”全流程一体化防治服务,真正实现了优质医疗服务的下沉落地。下一步,我们将以“健康名城”建设为主攻方向,聚焦不同年龄群体健康服务需求,进一步强化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依托数字化技术持续“提质量”“优体验”,聚力打造区域性医疗服务高地。

三是推动融合发展加力提速。这方面,我们充分把握大健康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特点,积极推动前延后伸、高位嫁接、跨界发展,以滚动出现的新业态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以康养旅游发展为例,我们深度结合地域旅游资源和特色禀赋,创新举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季,策划发布“春游泰州、幸福之旅”旅游线路,打造溱湖、凤城河、千垛菜花等特色康养旅游产品,“泰州早茶”持续“出圈”,“水城慢生活”成为独特IP。下一步,我们将在深入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产业全链条融合性建设,围绕特色医疗、康复养老、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方面,不断创新业态模式、拓展应用场景,全力打造“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幸福“目的地”。

我就分享这些。借此机会,诚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多到泰州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健康名城”的澎湃活力,亲身体验“幸福泰州”的独特魅力。

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万市长,也谢谢其他五位发布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我们下次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