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文件
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 信息来源:市政府
  • 发布日期:2022-10-08 09:42
  • 浏览次数: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已经市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泰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扎实推进“体育为民突破行动”,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0.1%,全民健身在促进健康泰州和体育强市建设方面迈出新步伐。同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品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和《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苏政发〔2021〕80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立足泰州实际,聚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努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面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0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1块。体育社会组织体系覆盖城乡,全市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5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3%。人民群众体质普遍增强,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3.8%。科学健身指导方法更加普及高效,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运用普遍。全民健身服务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元,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达3500元/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250亿元。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健身设施供给和保障力度

1.持续推进“体育为民突破行动”。按照均衡发展、打造特色的原则,在空缺点加快建设、在老旧点推陈出新、在主题点打造特色,实现每个村、社区有一处健身路径,每个镇(街)有一处多功能运动场的目标。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新建居住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者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体育设施。到2025年,全市各类体育公园(广场)总数超100个、健身步道超1500公里。

2.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开放管护工作。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做到能开尽开。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政策,支持第三方对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统一运营。鼓励私营企业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力度。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督查评估与培训指导,合理设置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发挥“平战”两用功能。定期开展全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现状调查,评估健身设施布局和开放使用情况。开展全市室外健身设施器材专项清理行动,健全管护制度,推广信息化管护。

(二)积极开展赛事活动

1.举办品牌赛事和活动。持续办好泰州马拉松赛、凤城河公开水域游泳赛,以及“丝路信使”、航模、铁人三项、棋类等国家级以上系列赛事。持续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打造“畅游水天堂、走遍幸福城、乐透村社区、嗨翻网世界”、全民健身大联动等特色活动,支持各地挖掘地域人文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精品赛事活动。

2.鼓励全人群办赛参赛。支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赛事活动,普及工间操、广播操等健身活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办好老年人体育节,丰富社区养老健身服务。定期举办残疾人运动会,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健身与康复项目。推动农民、妇女等人群开展健身活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积极组队参加省及以上全民健身运动会、智力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运动项目业余联赛等赛事活动。

(三)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1.建设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通过线上“活力泰州”、线下“科学健身服务站”,有效整合群众健身、体质测试、健康指导、便民服务等功能,广泛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扩大健身指导覆盖范围。用好科学健身指导专家库,办好健身知识及运动项目科普专栏,提供更多科学健身方法。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和健身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

2.打造科学健身指导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全市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学健身指导,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等手段,推动发展健康管理、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等新业态。推动监测人口更加普及,监测手段更加科学,监测结果更加有针对性。

(四)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1.做大做强做实各级体育组织。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市(区)、乡镇(街道)覆盖延伸,推动乡镇(街道)按照“1+X+Y”(“1”是指体育总会,“X”是指多个运动项目类体育社团,“Y”是指多个人群类体育社团)模式建立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重点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社团和人群类社团,扶持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严格执行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办法,促进多元主体参与青少年体育培训和活动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开展社区、乡村体育活动和体育志愿服务,发挥体育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明确购买服务项目清单。

2.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按照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标准,推动体育社团分类改革,引导体育社团依照法规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品牌赛事示范工程”,支持体育组织举办俱乐部联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和培训,激发体育组织活力。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为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育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在社区设立健身活动站点,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实施“社区体育家园示范工程”,各地至少创建1个以上省级“体育家园示范社区”。

(五)构建体育产业体系

1.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数字转型、智能开放、融合创新、集聚发展。支持中国智力运动(泰州)产业基地发展,高标准建设运营市水上运动中心和市小轮车轮滑运动中心。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与健身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展服务体育企业专项行动,建立一批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点。

2.培育壮大健身服务业。壮大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业态,提升健身服务业比重,推动全民健身全产业链发展。全面激发健身消费潜力,重点发展水上、户外、航空、马拉松、自行车、击剑、汽摩、搏击等引领性强的时尚运动项目,培育定制、体验、智能、时尚、场景等体育消费新热点。到2025年,争创1—2个体育产业基地或体育服务综合体。

(六)强化全民健身智慧赋能

推动线上线下联动融合。创新传统体育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深度开发利用“活力泰州”智慧平台,提供健身指导、设施管理、赛事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等智慧服务。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活动的线上管理和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提升群众参与赛事的便利性。试点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数信息发布,到2025年,全市每年参与人数50人以上的体育赛事活动达2000项次,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

(七)拓宽体育文化传播交流渠道

1.推动办赛事促交流。充分发挥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中国·泰州凤城河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中国·泰州铁人三项赛”、泰州马拉松赛、“黄龙士杯”世界围棋擂台赛等重大赛事的带动作用,加强体育人才来往和交流,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对外沟通。

2.推动体育文化交流。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推广。发掘典型案例,创新宣传平台,讲好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故事,推动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加“丝路信使”品牌系列活动。

(八)推动体育融合发展

1.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督查机制,开齐开足体育课,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内外体育俱乐部,广泛开展校内外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活动,构建市、市(区)、学校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推进体育特色传统校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各地立足学校体育基础,结合学校特色、区域传统,选择不少于5个项目作为本地区体育特色项目,形成区域特色体育文化。每年举办2—3项体教融合系列教师、教练员培训班,每年举办不少于12项次市级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

2.促进体卫融合。推动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大力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运动,研发系列中医康复养生操。大力弘扬中医文化,鼓励各级中医医院联合体育、教育部门开展体卫融合培训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促进中医、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推进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力争在2025年前建成1—2个运动促进健康中心。

3.推进体旅融合。推动旅游项目与体育项目融合,结合泰州实际,依托湿地生态、温泉、绿色农业等生态资源,大力推进生态体育游、温泉养生游、康体保健游等项目建设。推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华侨城和溱湖绿洲将湿地生态、会船风情、高尔夫体验、温泉养生、乡村旅游等有机串联,打造湿地康养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发展水上、户外、航空等运动项目,打造体旅融合“网红打卡地”。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旅游”,开发沉浸式、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培育一批体旅融合企业、示范基地、创新项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委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各级政府全民健身工作主体责任,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市、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每年召开一次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明确年度重点,加强督促落实。

(二)加大保障力度。统筹规划全民健身设施用地,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体育社团的管理服务。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调整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监管,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体彩公益金统筹,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多层次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推行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证制度,健全完善激励评价机制,着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质量和服务能力。

(四)强化安全管理。严格贯彻国家安全生产部署和省、市安全工作要求,落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化解和管控制度,保障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有序开展。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安全运行监管,确保场馆设施开放服务符合防疫、应急、疏散和消防等要求。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督查检查,抓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切实提升本质管理水平。

(五)实施绩效评估。将全民健身相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健康泰州、文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等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组织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对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