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文件
市政府关于印发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 信息来源:市政府
  • 发布日期:2017-05-09 11:02
  • 浏览次数: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泰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25日


  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大力推进健康泰州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苏政发〔2016〕16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宗旨,以打造“康泰之州、运动之城”为总体目标,将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绿色健身融入“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进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增强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较高水平,人民群众体质不断增强,初步建成具有泰州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布局科学合理,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内涵不断丰富。到2020年,乡镇(街道)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体育活动室和多功能运动场。全市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市及各市(区)全面建成体育强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基本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体育社团实现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实体化发展,并逐步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依法自治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市体育社团达到200个,个人注册会员达15万人以上。

  ——全民健身服务更加有力。全民健身宣传和科学健身指导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一批全民健身信息和媒体服务平台,各市(区)均建有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充分发挥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服务团队作用,每两年开展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并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市及各市(区)均建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站,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推动有组织健步走、路跑和骑行等活动常态化,积极筹办马拉松等重大群众性赛事活动。各市(区)均形成1—2个有影响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深入开展足球、篮球、排球进校园活动,优秀后备人才科学选材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全市业余训练运动员达到2000人。

  ——城乡居民体质更加强健。体育文化和身心健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成为社会共识。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人口的5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9%以上,全市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以上。

  ——全民健身服务产业更加繁荣。更多体育企业向全民健身服务业延伸,体育产业链拉长、附加值提高。到2020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0%左右。群众体育消费得到较大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体育产业总产值超2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三、主要举措

  (一)完善城乡体育设施。贯彻《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基本标准》,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农村“20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水平,推动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向城乡一体化迈进。大力推进“1+8+N”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即1个主城区体育公园,8个区域性体育中心(市及靖江市、泰兴市、兴化市、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医药高新区全民健身中心),遍布全市域的包括各类专业运动场馆、全人群体育公园、各乡镇(街道)体育文化中心、社区小型健身中心、居民区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公园晨晚练点在内的多层次、专业化、基础性体育设施。更加突出绿色集约理念,充分利用老旧街区、闲置厂房等资源,改建配置健身设施。加快建设“水城双环”(环城环河)慢行、骑行(运动)健身道,推动形成融城、水、风光于一体的健身布局。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计划更新户外健身器材,全面拓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体育服务功能,推动乡镇(街道)建设5个运动项目以上、8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和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公共运动场;行政村(社区)建设1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室、含标准篮球场或相当面积的其他运动项目场地和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依据镇村布局规划,推动体育设施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较大自然村延伸。

  (二)培育体育社会组织。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新特点,大力促进体育社会组织从“政府推动”向“社会内生”转型。放宽体育社会组织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体育社会组织,重点加强对“自发成立、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独立运行和实体化发展,不断提升运行质态。推行公共体育服务清单制度,引导和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承担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加大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力度,进一步细化购买目录,切实规范购买程序,健全完善购买考核评价体系。

  (三)深化科学健身指导。始终坚持“真心爱民、善待百姓,真心为民、造福百姓”的原则,加强对全民健身意识的引导,推动市(区)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全市每年举办集中科学健身宣传活动不少于30次。积极打造集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和健身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大力推进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力争创成1—2个国家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立覆盖全市的全民健身宣传平台,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科学健身素养。探索全民健身+互联网模式,建好“泰州e体育”电子服务平台,推动体质测定、场馆预约等各项体育服务线上、线下互动,方便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四)丰富群众体育活动。以人民群众充分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快乐体育、和谐体育、民生体育。丰富全民健身项目资源,加强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和推广,进一步创新和规范石锁、武术、广场舞、啦啦操、舞龙舞狮、花鼓等传统特色运动项目。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日”活动,举办全市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一市(区)一品”建设,各市(区)每年至少承办1项国家级以上赛事、2项省级以上赛事。开展“一镇(街道)一品”建设,推动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一镇(街道)多品”建设。支持靖江柔道、泰兴木球、兴化国际象棋、海陵石锁、高港中国象棋、姜堰围棋等项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为依托,加快推进群众健身与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

  (五)繁荣健身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产业,有效促进健身消费。充分把握我市建设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聚集示范区的特色优势和历史机遇,结合医、药、养、游大健康产业布局,建设一批融体育、文化、休闲、商贸、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发挥体育在防病、治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与医疗、养老等产业的有机融合。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体育用品制造、销售等产业门类规模,不断提升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开发一批技术领先、绿色环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民健身服务产品。

  (六)加强体育对外交流。积极拓展全民健身对外交流渠道,扩大对外交流范围,大力传播、推广我市全民健身特色项目和品牌活动,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积极参与和承办国际性全民健身交流展示活动,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各类体育组织的交流,充分吸取全民健身先进经验,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全力实施“企业品牌与赛事品牌同步国际化”行动,精心打造体育竞赛品牌工程。积极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继续办好“中国·泰州铁人三项赛”、“中国·泰州凤城河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中国·泰州环天德湖系列比赛”等自主品牌赛事。

  (七)弘扬体育文化精神。推动体育文化传播,大力激发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建设“康泰之州、运动之城”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独特作用。把身心健康作为衡量个人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大力宣传体育文化,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展示科学健身效果。倡导运动生活方式,发挥体育文化在引领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方面的独特作用,引导树立爱运动、会健身、勤锻炼、做贡献、乐分享的生活理念,努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重点围绕“棋”文化品牌,争创全国首个“中国棋文化名城”,建成1所棋类博物馆。

  (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协调配置城乡基层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全覆盖水平。实施体育精准扶贫,加大对里下河经济薄弱地区、黄桥老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快补齐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短板。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激励制度,研究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试行发放体育消费券的具体政策,引导更多群众参与体育健身。贯彻落实《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保证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推动青少年在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兴趣的同时,形成终身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推动实施《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20年)》,加快构建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不断提升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打造在职人群公共体育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在职人群健身意识,促进在职人群体育制度化、常态化。将外来务工务商人员健身服务同步纳入当地在职人员公共体育供给体系。完善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水平。构建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康复体系,实施“助残健身工程”,完善残疾人体育训练和康复设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规范标准,为残疾人健身提供便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把推进全民健身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将全民健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解决体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按照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各项政策,推动全民健身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

  (二)完善投入机制。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全民健身战略的各项政策要求,各市(区)政府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投融资政策,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投资、金融机构信贷等方式,拓宽全民健身多元投入渠道。落实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资助捐赠全民健身事业,提供公益性群众健身服务。

  (三)强化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以全民健身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退役运动员、健身榜样、智库专家等为核心的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培训、分级管理等制度,推动全民健身人才教育培训与各类人才教育培训相衔接,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鼓励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体育管理工作,配齐配强基层全民健身工作者队伍。利用高校、科研和医疗等领域专家资源,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面向社会招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并为其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提供必备条件。

  (四)健全绩效评估。把全民健身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社区、学校)等文明创建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考评内容。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财权和事权。建立健全综合考评体系,着力加强工作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差距。定期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群众认可度和社会满意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